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,是人民群众真实生活与情感的写照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、民族众多的国家。各地区、各民族的歌曲浩如烟海,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,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。早在解放时期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以延安为中心的各革命根据地,就开始用新民歌作为宣传和战斗的武器。如:《解放区的天》《军民大生产》《二月里来》等等。这一时期的新民歌和以往的反映人民穷苦生活的民歌不同,它是各根据地人民火热战斗生活的写照,它主要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。
而今天我们所说的“新民歌”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,回首过去、展望未来、与时俱进提出的。它的内涵是:强调“原始性”、“流行性”、“通俗性”、“世界性”和“多样性”。
一、原始性
所谓“原始性”是指音乐语言的元素。即:人们在劳动中和社会生活中创作的,在群众和民间艺人中广泛传唱的,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原汁原味的民歌和音乐。而我们在创作时,采用了这些音乐中的元素作为动机,这就是今天新民歌所说的“原始性”。因为原始性音乐最纯朴、最自然、也最受人们的喜爱,所以很多音乐家都到基层去体验生活,到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风,为的就是寻找和挖掘原始性的音乐元素。著名的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曲,如《刘三姐》、《阿诗玛》、《五朵金花》、《冰山上的来客》等电影插曲。为了写这些电影歌曲,他在云南、广西等地住过很长一段时间,掌握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,他的那首《蝴蝶泉边》中就有云南白族民歌《洱源西山白族对唱》的一些音乐元素。原始性音乐最有特点,最具有民族性。因此,中国的民族音乐及民族歌曲的发展在于寻根溯源,在于寻找原始性音乐元素。
二、流行性
我们强调的“流行性”是指:旋律精炼、易于上口、既好听又有特点。下面来看看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些四句体民歌,如《四季歌》、《赶牲灵》、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、《小河淌水》等等。这些民歌体裁简单、题材精炼、艺术性强,听后使人印象深刻。像这样的既有艺术性,又具有流行性的歌曲是中国的经典作品,它应该在全世界流传。因此,我们这代艺术家有义务使中国的民歌具有时代感,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、民族歌曲。我想,今天我们创作的新民歌,就应该向这些四句体民歌学习。使之既具有时代感,又具有流行性,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听众都能喜欢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性。
三、通俗性
通俗性是针对歌词写作而言的:即口语化了的写意。写意是中国的一种绘画技巧,它要求用简练概括的笔墨,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。大家知道,一首好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诗,反之则不一定是一首好歌词。那我想原因就在于:口语化了的写意。因为诗在意境上可以不口语化,而歌词无论何种意境都需要口语化,才能更易于被人们接受。因为音乐是一种随时间流动的艺术,没有时间再向听众解释词意。
我们强调口语化了的写意,是为了防止那些大白话,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。另外,也为了防止空洞的口号化。因此,作为新民歌这一概念,歌词适宜从小点着意,短小精炼,口语化中见意境,质朴中见空灵,题材和体裁可不拘一格,丰富多彩。时下已出现了一些新民歌,如:汤灿的《幸福万年长》、张燕的《月亮女儿》、李琼的《山路十八弯》、柏文的《西部春色》等等。
四、世界性
对于音乐制作方面,应当遵循“世界性”。即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原始性音乐和一些特殊乐器的音色,利用高科技手段采集起来。根据不同作品风格的需要,运用一些现代音乐制作手法,经过制作人的编配,使作品既具有民族精神气质,又具有时代精神气质。如:歌手朱哲琴的《阿姐鼓》,即为“世界性”音乐制作。另外,目前以浮克、陈彤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、音乐制作人,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按世界音乐的方式制作的。像这样世界性的音乐能够受到不同国籍,不同民族,不同身份听众的喜爱,这也是我们民族歌曲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。
五、多样性
我们所说的“多样性”是指歌手的演唱方面。即各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唱法,都属新民歌唱法。新民歌唱法要求以作品风格定唱法。即作品决定唱法,而不是无论什么作品只用一种声音和一种方法。这需要歌手具有很强的声音调整能力。当然也有歌手只去演唱适合自己声线的作品,因为一个歌手不可能适合演唱所有风格的作品。目前,我国民族唱法的歌手有趋同化的现象,原因我想是这样:一是学院派的原因,为了方法的正确而扼杀了歌手的个性;二是作品风格的趋同化,使得歌手演唱上没有风格而成中性化。另外,就是一些晚会歌曲,晚会唱法。这种唱法是最严重的导致演唱趋同化的原因。是各种晚会使这种唱法形成一个潮流。我认为这种潮流带来的是一种灾难——民族声乐的灾难。好在目前已有希望,已有很多人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。2002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,就是以风格特色和完成作品的完整性等条件为打分标准。像歌手索朗旺姆、徐洋、柏文等,她们的演唱都各有特色,唱法与作品风格结合得很好,体现了多样性。因此,评委们都给出了高分,这也是观众最希望看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