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月12日,在北大百年讲堂大厅,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2006广西文化舟走进北京大学仪式--“百年学府,千钧铜鼓”。 >>> 相关新闻
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。它最早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于中国云南西部地区,然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文化交流,散布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地区,被许多民族接受,并被视为神器,流传了两千多年,至今还在一些民族中行用不衰。
铜鼓是由炊具铜釜演化而来的。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,人们吃饱喝足以后,将铜釜翻转过来,敲击底部,伴歌伴舞以自娱。后来将铜釜改进,作为专用乐器,就成了铜鼓。铜鼓的主要用途是娱乐和祭祀。在古代曾作为一些民族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,有时也用来指挥军阵和传递信息。在这些民族中,有鼓者号为“都老”,群情推服。拥有铜鼓越多,权力越大,越是富有,甚至“得鼓二三,便可潜号称王”。使用铜鼓的民族相信,铜鼓有神,可以与神灵沟通,所以在某些祭祀场合,一定要有铜鼓。因而对铜鼓敬畏有加,不能随便触动,启用和收藏都有很多繁琐礼仪,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。
中国是铜鼓使用历史最久、使用民族和人口最多、分布地域最辽阔的国家,铜鼓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南等省(市、自治区)民族地区,在这些地区,自古以来,不断有铜鼓被埋入地下,也不断有铜鼓从地下出土,流入民间收藏。在我国现藏各级博物馆、科研机构铜鼓1400多面,其中广西珍藏600多面,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就藏344面,是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富的一家博物馆。
沧海桑田,经过千百年的淘冶,铜鼓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,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,只留下某些遗迹和记忆,只有小部地区和民族将铜鼓习俗延续了下来,成为积淀铜鼓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现在世界上还保留铜鼓使用习俗的民族地区只有两大块:一块是中南半岛西北部,以缅甸、老挝、泰国交界的掸邦山区为中心;另一块是中国广西西北部与贵州黔东南接壤的地区,以红水河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为中心。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壮族、布依族、水族、侗族、瑶族、苗族、彝族还在使用铜鼓。壮族的青蛙节、布依族的嫩信节(春节)、水族的端节、瑶族的祝著节、苗族的芦笙节、彝族的跳宫节都在使用铜鼓。据调查,河池市民间还在使用的铜鼓有 1400多面,是现存铜鼓最密集的地区。
东盟十国中的越南、泰国、老挝、柬埔寨、缅甸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古代都有铜鼓,越南的芒族、缅甸的克伦族至今还用铜鼓,可以说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盟各国共同的文化载体。
这次为广西文化舟活动专门铸造用于赠送北京市委、市人民政府的礼品大铜鼓,直径110厘米,高60厘米,重量约120公斤。该铜鼓的铸造者为广西环江县上朝镇壮族农民,花纹、外观、金属比例,音色等均与传统铜鼓无异,是迄今为止按民间传统工艺铸造的可用于演奏的最大的铜鼓。
“2006北京·广西文化舟”拾贝:传奇铜鼓
作者 : 国际在线 来源 : 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 : 2011-04-22
©sanayard.com 文化记录册 2011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