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族分册 之 其他邻居民族

哈节概况

作者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12-07-03


京族原为"越人",历史上亦称为"京人",1958年正式定名为"京族",京族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,至今约500年历史。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、巫头、山心三个小岛。

哈节,是京族最大的民族节日。2006年,京族"哈节"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"哈"在京语中有两重意思,其一为 "吃",其二为"歌"或"唱歌"。所以哈节也称为"乡饮节"、"歌节" 或"唱歌节"。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,万尾、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,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,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。虽日期各异,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。每逢哈节,越南民众会自发前往中国东兴,与中国的京族一起祭祀海神,庆祝节日。

京族三岛上的万尾哈亭

节日活动内容有祀神、祭祖、乡饮、娱乐。农历六月初六举行。节日活动在固定的地点"哈亭"举行。"哈亭"是京族聚会的场所,兼有神庙、祖庙、乡饮堂、歌堂等功能。在京族聚居地,每个村寨都建有"哈亭"。建"哈亭"的材料全用优质木料,外形美观,坚固宽敞。"哈亭"中供奉的主要是京族信奉的镇海大王等神位和族中祖先的灵位。

关于"哈亭"的来历,在京族三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很久很久以前,这里有一条蜈蚣精,它吃人成性,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,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,不然就会翻船,害得人们妻离子散,不得安宁。有一个神仙知道后,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。它将热辣辣的南瓜投入蜈蚣的口里,蜈蚣吃后便碎成数段,分别化作巫山、山心、万尾三岛。这位神仙后来被众人奉为镇海大王,祈愿他给众人带来安康吉祥。

京族传统服装--奥黛

过哈节时,人们首先集结在一起,举着旗、抬着神座、打着鼓、撑着伞来到海边,朝着建在彼岸白龙尾岛上的神庙祭拜,遥遥迎接神灵到"哈亭"来接受众人敬奉。从海边回来后,人们在哈亭跳起香舞、花棍舞和天灯舞,两个嗓音甜脆的姑娘敲起竹板,在三弦的伴奏下,唱起"哈歌"。这两个善唱的姑娘,人们称为"哈妹",而伴奏者,就被称为"哈哥"。

"哈歌"有民间叙事长歌《琴仙》、《十三哥卖鬼》和《京汉结义歌》等。"哈歌"中还有些用京语唱的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、苏东坡的《念奴娇?赤壁怀古》,情歌也是"哈歌"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。"哈歌"旋律优美,娓娓动听,加上有悠扬的琴声伴奏,更加动人心弦。

哈节是祭神、娱神的节日,更是娱人的节日。《防城县志》中对哈节,特别是节日的男女对歌情景,做了生动的记载。哈节还是青年们交友的节日。夜幕降临后,他们踏着月光来到海边以民族特有的"踢沙"和"摘木叶"等形式试探爱情和回报爱意。尔后,情歌伴着他们度过快乐的时光。哈节期间还进行斗牛活动。节日活动持续三天,送神为最后的仪式。哈节还是民族团结的节日,各家各户盛情款待慕名前来的兄弟民族朋友,使哈节洋溢着团结的气氛。

©sanayard.com  文化记录册 2011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