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流型冷水冲型灵山型麻江型石寨山型西盟型遵义型
说到铜鼓,广西应算是铜鼓之乡,千百年来,铜鼓的话题在八桂大地上传唱了一遍又一遍。它的神奇文化在南方少数民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,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,也是广西地方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广西之有铜鼓,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、战国时期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不断发现有铜鼓出土,如1977年、1993年相继在百色右江河谷田东县发掘出春秋、战国墓葬中有多面早期铜鼓;1972年在西林县修路时也在一座汉代古墓中出土了数面铜鼓;1976年在贵县(今贵港市)罗泊湾的汉墓发掘中也发现有铜鼓3面。近百年来,文物工作者在广西进行文物调查中发现,几乎遍布整个广西各地市县都有铜鼓发现,或是墓葬出土,或是零星发现,或是民间传世等,其中尤以广西北流、桂平、藤县、玉林、浦北、东兰、大化、横县等市县最为密集。据统计,到目前为止,广西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收藏铜鼓已达700多面,其中广西博物馆拥有铜鼓360多面,富甲一方,成为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。此外,红水河流域民间收藏铜鼓就有1100多面,仅东兰县金谷乡就独占120多面,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也有106面。值得一提的是,广西在进行农事劳作或兴修公路、水利时,常有铜鼓出土,每年约呈10面递增,估计广西现拥有铜鼓2000面以上,约占全国铜鼓总数的2/3还强,居全国首位。
广西为何有如此众多的铜鼓?铜鼓是怎么来的?一直是个谜,由此,民间有许多传说。隆林苗族人传说,铜鼓是海龙王送给他们的宝物;壮族人则认为铜鼓是他们开天辟地的老祖宗布洛陀制造的,还有传说铜鼓是天上雷公造的。南丹白裤瑶人的传说挺有意思,提到铜鼓是猴王送来的。传说很久以前,有一瑶族老人到地里收割黄豆,由于劳累过度,就躺在黄豆杆堆里睡着了;这时,有一母猴领着一群小猴来偷吃黄豆,将睡在黄豆杆堆里的老人误认为是它们死去的祖先,按照猴子的习惯,老猴死了要敲打铜鼓祭祀;这样,母猴传令小猴进山把铜鼓抬来,向“祖先”祭奠,铜鼓敲响了,所有的猴子都围拢过来跳舞,老人被铜鼓声震醒了,看见那么多猴子,有些惧怕,突然大喊一声,并从黄豆杆堆站起来,猴子们惊呆了,母猴尖叫一声,猴子们丢下铜鼓四处逃散,跑回山上去了。老人把铜鼓背回村寨,从此,世代相传,铜鼓是猴王送来的。当然,还有许多传说故事,但传说归传说,其实铜鼓既不是龙王送给,也不是猴王送来的,而是人打造的。据东兰县一些老人回忆,过去,东兰就有人来铸造过铜鼓,铸鼓匠师都是从庆远府(今宜州市)等地过来的,据说这些铜鼓匠师如同今天的补锅匠,带着徒弟、工具走村串寨,哪里有需要铸造铜鼓,就在哪里安炉铸造。就这样,铜鼓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铸造,一代又一代流传,这才有了如此众多的铜鼓。遗憾的是,铜鼓铸造工艺今已失传,如今已没有人会铸造铜鼓,也找不到铸造铜鼓的遗迹。目前,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和最小的铜鼓均在广西。号称世界“铜鼓王”的云雷纹大铜鼓,一直是广西博物馆的“镇馆”之宝,天天与观众见面,许多游人把它当成铜鼓中的“明星”,纷纷与它合影留念;最小的铜鼓应是1990年在灵山县新圩镇出土的两面如拇指般大的铜鼓,现存于灵山县博物馆,有专家认为它是一种铜鼓形饰物。
广西不仅铜鼓数量多,而且种类齐全。专家们根据铜鼓的形态、纹饰等特点把铜鼓分为八个类型,其中以广西出土的标准器命名的就有三种类型,即冷水冲型、灵山型和北流型。其他类型的铜鼓广西都有发现,广西铜鼓贯穿了整个铜鼓的发展史。1963年,著名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参观广西博物馆举办的铜鼓展览时,对广西收藏的铜鼓赞赏不已,当即写下了《满江红》词,称赞广西铜鼓是“壮家文化”。数十年来,国内外领导和嘉宾到广西,都要来参观广西博物馆的铜鼓展览,该展览展出铜鼓之齐全、内容之丰富,是目前铜鼓展览中规模最大、层次最高的一个。前几年,香港文汇报几位记者到广西参观古代铜鼓陈列展览,回到香港后,以《古时一鼓易千牛,如今价值难以计,广西铜鼓最多,南宁展出傲视全球》为题,著文介绍广西收藏和展出铜鼓的盛况。广西铜鼓展览曾作为文化使者三次运到北京展览,轰动京城。2001年9月,中央电视台海外电视中心专题部特地到广西录制了铜鼓专题片,向海外传播,引得许多海内外游人争相到广西博物馆观看铜鼓展览。
广西铜鼓多,研究铜鼓的学者也非常活跃。以1980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为标志,20多年来,广西学者从铜鼓的起源、类型、分布、年代、族属、纹饰以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出版了多部研究铜鼓的专著和论文,如《铜鼓史话》、《铜鼓艺术研究》、《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》、《北流、灵山型铜鼓调查报告》等等,通过这些研究和论述,铜鼓神秘的面纱正慢慢被撩开。铜鼓研究集大成者应数广西博物馆研究员蒋廷瑜先生,他著有《铜鼓》、《古代铜鼓通论》等著作多部,是目前国内外铜鼓研究的大腕。同时,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就设在该馆,不但有老专家,还有一批中青年学者,人才辈出,为世人瞩目。
近年来,因铜鼓而衍生出来的铜鼓文化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。人们不断从报纸、杂志、电视或商品宣传广告上看到一座精美的铜鼓雕塑群,这个坐落于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苑的铜鼓雕塑群,就是仿几种不同类型的铜鼓雕塑而成,高达16米多,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点,几乎成了广西的标志;南宁青秀山上搭建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出舞台就叫铜鼓歌台,闻名遐迩;百色市在有百色起义纪念馆的迎龙山上兴建了世纪铜鼓广场,在广场中央建起铜鼓楼,楼上悬挂有一个大铜鼓,每日鼓声阵阵,游人如织,成了革命老区一个旅游景点;以铜鼓派生出文化的,还有河池地区铜鼓山歌艺术节,该节每年岁末年初时在河池地区举行一次,给该地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内容;以演奏铜鼓音乐为主的河池地区铜鼓艺术团更是忙乎,上北京、到上海、飞美国、赴日本,演出一场比一场红火,是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。值得一提的是,广西有许多地方因铜鼓而得名,如地处桂平市的黔江和郁江交汇处,有一险滩,白浪滔滔,绵延数公里,自宋代以来,渔人不断在滩上网得铜鼓,人们便称其为铜鼓滩,最近,捕渔者在该滩上又先后网起两件西周时期的编钟,铜鼓滩变成了文物滩。广西境内取铜鼓作地名的还有很多,如北流市有铜鼓潭,博白县有铜鼓湾,宜州市有铜鼓岩,钦州市有铜鼓岭;仅灵山县内铜鼓地名就有 20多处,或称村、岭,或叫江、滩、塘,还有叫铜鼓圩、街、路等,不一而足,这些都因铜鼓而得名,足见广西人对铜鼓的挚爱之情。
铜鼓,这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,还将在八桂大地上永远传承,谱出一曲永无止境的壮丽乐章。
北流型冷水冲型麻江型灵山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