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族分册 之 季节与节日

【艺术瑰宝】桂剧一曲带水来

作者 : 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11-03-07


“源”来如此
  
  桂剧,起源桂林,流传于桂北广大城乡,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。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,声调优美,抑扬有致。它包括高、弹、昆、吹四大声腔,而以弹腔的南北路(即西皮、二黄)为主,属于皮黄系统板腔体的戏曲形式。桂剧旧有大小八百多出传统剧目,以小旦、小生、小丑的“三小戏”见长。表演质朴细腻,唱腔委婉动人,犹如一江漓水,清澈明亮;又如一树桂花,馨香朴鼻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
  关于桂剧的源流问题,历来众说纷坛。有人认为,明代初年,明太祖朱元漳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于桂林,曾赐予剧本和戏班。从此,桂林始有戏剧演出活动,这就是桂剧的雏形,距今已六百年了。也有人认为,明代万历九年(1581年)安徽桐城人萧德元、邵仕庵来桂林做官,传授徽调与桂林艺人,于是组织班子,形成了桂剧,算来约有四百年的历史。本世纪四十年代,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、焦菊隐在桂林从事桂剧改革,搜集了大量资料,进行考证,认为是湖南的祁剧传入桂林,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,改变了舞台语言而最后演变成桂剧的。欧阳予倩在《后台人语》一文中说:“桂戏,本来是湖南的戏,就是祁阳戏。”这种观点,看来论据比较充分,也符合戏剧史的实际情况,因此为多数人所接受。应该说,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,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,经过一个时期的语言变化,才逐渐演变为桂剧,其历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。

金冠”“马步”  
  
  关于桂剧剧目,艺人中间有“大小本杂八百出”之说。据1956年统计,已搜集到的整本戏171出,小杂戏351 出,如果加上整本戏中可独立演出的折子戏314出,共有836出,菁芜并存。其中绝大部分为弹腔本。高昆戏仅五十余出,而且很少演出。桂剧本多数与祁剧相同;故祁桂剧演员可以同台演出,而不受剧本的影响。有一部分剧本则是从京剧移植而来。只有唐景崧编辑的《看棋杂剧》四十种及欧阳予倩在抗战时期所编的桂剧剧本,才是独有的剧目。相传桂剧《磨盘山》(又名《卖子投崖》)为桂剧艺人根据清末昭平县一件冤案编写,唱做并重,艺术性较高,向被认为是桂剧的保留剧目。

  在桂剧的传统剧目中,大部分是历史故事,多在庙会草台连本演出,表演粗犷质朴。如刀马旦的“马步”和武生的“紫金冠”特色显著,为人称道。在城市演出,则以“三小戏”即小旦、小生、小丑戏为主,表演细腻,造诣较高。如《拾玉镯》的做功,《抢伞》的舞蹈,《紫房别》的“罗帽”功夫等,均脍炙人口,反映了桂剧的主要特色。

弹腔”“杂调”
  
  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体,兼有高腔、昆腔、吹腔和杂腔小调,音韵格律与京剧大体相同,但因桂林方言没有卷舌音,放在声调和称呼上略有差异。弹腔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,分南路(即京剧的二黄)和北路(即京剧的西皮)两大类,并各有反调“阴皮”和“背弓”。北路高亢雄壮,南路委婉低沉,阴皮则略带凄婉悱恻。弹腔唱词,基本上以三三四的十字句和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主,讲究韵仄、上下句对称。十字句节奏较慢,以抒情为主;七字句节奏较快,以叙说为主。演唱时,生行、老旦、丑行用本音,小生、旦行用子音(真假嗓结合,桂剧称为“雨夹雪”),净行用霸音。

  桂剧高腔源于戈阳腔,与其它剧种的高腔相同,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。可整出使用,也可插入弹腔演唱。曲调高亢、悲壮。旧时用乐队伴唱形式,现改为乐队伴奏,效果更为强烈。

  桂剧昆腔,即昆曲,也是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,曲调委婉低回,格律比较严格,但剧目不多,已不常用。

  桂剧吹腔有笛子伴奏的“安庆调”(又名“安春调”)和唢呐伴奏的“七句半”、“五句半”、“三句半”。曲调诙谐、轻快,现多插入弹腔使用。

  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场,文场以胡琴(京胡、二胡)和弹拨器(月琴、三弦)为主,称为“三大件”,间用笛子、唢呐。武场有战鼓、桂锣、小锣、钹等,其中以桂锣最有特色。

成剧在“人”
  
  桂剧流传于桂北一带,以桂林、柳州为中心,其它如平乐、荔浦、全州、兴安、宜山各县亦被称为桂剧的“戏窝”。清末民初,桂剧在粤北及湘南也颇有影响。祁剧中不少著名旦角出自桂剧科班。民国初年,南宁办有桂剧“赞字科班”和大华公司女科班,对宾阳丝弦戏和邕剧有所影响。

  对于桂剧的发展,清光绪年间的唐景崧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。唐景崧,字薇卿,灌阳人,中法战争时,为上书请缨而名噪一时。中日甲午战后隐居桂林,以丝竹自娱,在宅内建有看棋亭和戏台。唐景崧曾组建“桂林春班”,先后整理和编撰桂剧剧本《晴雯补裘》、《黛玉葬花》等四十种,集成《看棋亭杂剧》出版,被人誉为“选材精警,词藻风华”、“词雅而意深”。他为桂剧提供了新的剧目,并不时指点艺人的表演艺术。

  对桂剧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。1938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创立广西戏剧改进会,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。他所作的改革桂剧的演讲和文章,影响极大。欧阳予倩指出,若想保存桂剧,就必须应时代的需要,根本加以改革。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,包括彻底澄清桂剧内容,加速编演新节目,建立导演制,吸收新唱腔,采用布景,美化舞台,建立健全的职业剧团等。他曾将《梁红玉》改编为桂剧本,亲自组织排演,连续演出二十八场,盛况空前,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。1940年欧阳子倩建立了桂剧实验剧团,上演了自己编导的新戏《胜利年》。以后又开办挂剧学校,筹建广西剧场。数年间,先后为桂剧编导了《桃花扇》、《木兰从军》、《人面桃花》、《渔夫恨》等剧,共整理和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,培养了大批演员。欧阳予倩曾赋诗表明他对挂剧的深情和改革桂剧的决心:“桂剧优秀地方戏,不可视之为等闲。有志从事于改革,论直有据技宜娴。文学音乐慎勿忽,迈进毋畏路途艰。

桂剧代表作品
   

  《拾玉镯》:描述明代陕西孙家庄少女孙玉姣在门外刺绣,被来买雄鸡的少年世袭指挥傅朋看见,互相发生了爱情。傅朋故意丢下玉镯一只,以表心意,孙玉姣拾起时正被邻居刘媒婆看见,刘就以探望为名,问出孙的心事,答应代为撮合而去。

  《双拜月》:全剧的故事是叙述了蒙古战争时,书生蒋世隆与妹瑞莲失散,少女王瑞兰亦与其母失散。世隆与瑞兰相遇,结为夫妇,瑞莲则与瑞兰母同行。瑞兰父在旅店遇见瑞兰,因嫌门户不当,竟逼其女撇下世隆随已回家。在路上又与其妻及瑞莲相遇。瑞兰回家,思念世隆,夜间焚香拜月,倾述情怀,被瑞莲得知,两人遂愈加亲密。最后世隆中了状元,与瑞兰重聚,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。

  《瑶妃传奇》:讲述的是纯真美丽的瑶家姑娘纪山莲,带着瑶族人民美好的心愿被送入皇宫后,被差进书房打扫卫生、整理书籍而巧遇皇帝。皇帝见她长的如花似玉,一见倾心;山莲也从未见过皇帝,她见皇帝气宇轩昂,一表人才,也心生爱慕之情,于是两人相互嬉戏、相互调情,最后山莲按瑶家风俗咬了皇帝臂膀一口,定下了情缘,结为连理,封为贵妃。

©sanayard.com  文化记录册 2011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