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下,研究桂林抗战文化,多从历史的横截面人手,作横向比较,较少从桂林文化自身的演进,即历史的纵向进行研究。笔者认为:将桂林抗战文化置于桂林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,探寻其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规律,对于今天的桂林文化建设,不无裨益。
一.从渐进到跳跃:纵观桂林文化的发展,是两种方式相结合,经历了一个从渐进到跳跃的历史过程,即抗战前千年的渐进 式发展和抗战爆发后文化城时期的跳跃式发展。
1.桂林文化发端于南北朝,韧兴于唐,宋代出现第一个高潮,经元朝的停滞,明代的积累,清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。从时间的跨度来看,体现了层层递进,缓慢发展的特点。
2.宋代的文化高潮,以山水文化为表征,以迁客仕宦为代表,以旅游景观大规模开发、旅游的兴盛为基础,以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认识为导引。而清代的文化高潮,则是桂林文化一次比较全面的演进,在文学、艺术、教育诸方面都有所建树,其最显著的特征,是本土文化的勃兴,产生了本地作家群,如岭西五家、杉湖十子;产生了本土文艺样式——桂剧;桂林人才辈出,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,如一代名臣陈宏谋,临桂词派代表人物、雄 踞晚清词坛盟主地位的王鹏运、况周颐,石涛画派代表人物石涛等。
3.从文化的主体来看,对桂林文化发展有所贡献的有颜延之、元晦、李昌 ,李渤、曹邺、曾唐、斐行立、王正功、方信 孺、刘克庄、朱晖颜、张孝样、张维、张武。周去非。范成大、 梁安世、包儿吉尼。吕思诚、郭思诚。包裕、邝露、张文熙、张鸣凤、俞安期、傅伦、蒋冕、王元仁、王鹏运、龙启瑞、阮元、朱椅、陈宏谋、况周颐。罗辰、李秉礼。李秉缓、金钱。谢启昆、谢光绪等,外来文化人占很大比例,他们在桂林地方文化萌 芽、生长、发育过程中,将中原及各地先进的思想文化带人桂林,对桂林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,这就使得桂林文化从总体上来说,具有华夏主流文化的气质,但却缺乏齐鲁文化、燕赵文化的广博深厚及湘楚文化的独立自足。
综上所述,桂林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,表现了很强的兼容性,外来文化的影响,外来文化人的贡献,始终是桂林地方文化发展的驱动力,并最终融合于桂林文化之中,缓慢地推动着桂林文化的发展。桂林文化确有其值得骄傲的地方,就区域而言,处于领先地位,但就全国而言,仍属文化不发达地区。
二、由平凡而绚烂: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演进
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,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。桂林抗战文化虽然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期,但却积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无论是强调其移植性也好,称其为候鸟文化也好,一个无可辩驳文化中心之一。
1.社会文化心理的充分准备一文化积淀的干柴,碰上抗日战争的烈火,立即熊熊燃烧,烈焰冲大。
超越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空,向纵深开掘,就不难发现,为迎接抗战文化,桂林在社会文化心理上至少做好了以下准备:
①现代文明导致的时代意识,包括现代工业、现代交通、现 代通讯。现代大众传播手段等。具休言之,桂全公路兴建,湘桂铁路开通,桂林航线开辟,桂林广播电台的设立,《桂林日报》 的创办等导致了人们现代意识由无到有、由弱而强。桂林抗战文 化是一种现代文化,现代意识的增强,疏通了历史河床,使之得畅通远航,倘若把时间上移百年,甚至50年、20年,虽有同样的外因,这种文化也不大可能产生。
②本世纪30年代,是广西新桂系崛起的年代,他们治理下的广西有模范省之誉。广西文化第一次具有影响全国的能力,产生了李、白。黄这样的政治、军事人物,他们提出“建设广西、复兴中国”的政治观点,并开展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四大 建设,教育家雷沛鸿则提出了“建设西江文明,复兴中华文明” 的观点,这些思想和活动,打破了广西人包括桂林人狭隘的地域观念,桂林文化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。
③教育家雷沛鸿自1921年至1939年三度出任广西教育厅长。在广西广泛开展扫盲教育、国民基础教育。国民中学教育等。广西当局对发展教育的紧迫性有明确认识,制订了一系列行 之有效的措施,大大提高了广西人特别是桂林人的文化素质,而人民较好的文化素质,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,尤其是抗日救亡这样的群众性文化。
④清末康有为两次来桂讲学,将桂林视为维新变法基地;孙中山驻跃桂林,挥师北伐。这些近、现代伟人的活动深深影响着桂林,使桂林人具有接受新思想的传统,当国破家亡的危机触及 每一个人的灵魂,调动一切手段包括文化手段挽救民族危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。
⑤自“五·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,在桂林活跃着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进步知识分子,如李任仁、陈此生等。尤其是30年代 初、中期,桂林进步力量通过各种社会关系,引进了一批具有社 会影响的进步学者,如杨东药、朱笃一、薛暮桥、陈望道、夏征 农、杨潮、马哲民、邓初民、沈起子等。他们以广西师专为据 点,积极宣传、传播包括马克思、恩格斯、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在 内的进步思想文化,在桂林营造了一种进步的文化氛围,播下了革命的火种,为抗日文化城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。
⑥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地方组织,团结人民,宣传抗日,做 了大量有效的工作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,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,抗战热情高涨、斗志旺盛,这是最主要的、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准备。
2.文化事业实飞猛进一跃上历史峰巅,走向时代辉煌, 影响扩及全国,具有世界意义。
正因为桂林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做好了上述准备,加之种种其它方面的原因,当大批文化人到来时,桂林文化就跃上了历史的峰巅,走向时代辉煌。这次文化演进具有如下特点:
①迅速。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,而当一种文化过于 强大时,这种交流就不是对等的,往往以一方融人另一方从而获得迅速发展、自我更新为结果。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中的演进,正是以桂林文化融人抗战文化从而获得迅速发展为结果的。正所谓国家不幸桂林幸,自1938年IO月武汉。广州沦陷,大批文化 人撤退至桂林,桂林文化随即出现高潮。在1938年10月至1944 年4月六年时间,随着平津、沪宁、武汉。广州先后沦陷为敌占区,这些地区文化人纷纷向大后方撤退,许多文化人选择了桂林,一时群贤毕至、文人答苹,桂林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峰,也由此全面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。
②全面。桂林抗战文化,与以往桂林的文化高峰不同。是一次文化的全面跃进,文化的诸门类文学艺术包括小说、散文、杂文、诗歌、戏剧、戏曲、绘画、木刻、音乐和教育包括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教育研究,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, 各方面全方位发展,成绩斐然。
③有序。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人,因为同一种原因聚集桂林,在爱国主义这一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旗帜下,迅速地建立起各种组织。据不完全统计,当时全市有文化团体、机构涉及文学美术、音乐、教育。新闻、出版、社科等文化各门类。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,在各群众团体的组织指导下,各项抗日文化活动都有组织、有计划、井然有序地进行。
④大众性。桂林抗战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,与政治紧密联系,功利性是第一位的,艺术性是第二位的。在抗日救亡这一强大的历史主题面前,桂林的山水文化悄然隐退,文化各门类的主题,都直接或间接的为抗战服务。抗战期间桂林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文化运动波澜壮阔。1938年10月至1944年4月,计有各种演出包括戏剧、曲艺、音乐、舞蹈等900余场次,举办美术展览24次,举办各种文学活动123次,学术活动80余次,科技讲座等活动50余次,体育比赛(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长跑等),以及音乐方面的万人大合唱。戏剧方面的西南剧展和文化界组织的国旗献金大游行规模最大,群众参与广泛,影响扩及全国。
⑤开放性。桂林抗战文化是桂林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次尝试,是桂林地方文化与主流文化、国际文化的一次大融合。从现象上来说:国际反法西斯文化战士共同参与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缔造,朝鲜的李斗山,越南的胡志明、范文同,日本的鹿地亘夫妇是其中的代表,他们或办杂志,或写文章,或举办演讲,组织剧团,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战,其中较有影 响的有鹿地亘的剧本《三兄弟人 胡志明的《安南歌谣与中国抗战》等。b、国际组织、团体纷纷在桂林建立或由外地迁来桂林。其中有英国使馆新闻处、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广西支会、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、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、朝鲜义勇队等。C、桂林抗战文化与世界文化保持联系,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频繁。往来于桂林的各国记者、作家为数不少,其中有苏联塔斯社驻华总社副社长诺米洛斯基、莫斯科《消息报》驻华特派记者卡尔曼。苏联亚洲影片公司总经理谢雅江,美国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、爱泼斯坦、格兰姆、贝克、白修德及美国大使馆新闻处主任斐克,法国东方问题专家、记者李蒙夫妇,德国女记者王安娜 等,他们纷纷发表的抗战言论,将世界各地反法西斯运动情况介绍给桂林,也将桂林和中国的抗战情况介绍给世界,桂林出版的文学杂志及出版社大量刊登、译介世界各国进步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《母亲见波兰女作家望达·瓦雪柳斯卡的《虹》等;驻桂的一些戏剧团队经常排演外国名剧如《皮革马林》(希腊)、《大雷 雨》(俄)、《钦差大臣》(俄)等,朝鲜义勇队在桂演出了歌剧 《阿里朗》、话剧《朝鲜的女儿》,日本反战同盟西南支部排演了 鹿地亘的《三兄弟》, 缅甸华侨战地服务团上演了《南缅之夜》 等。从背景方面说,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国际大对抗,交战双方都结成联盟,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组成部分,它赋予桂林抗战文化以国际性。
3.繁荣之后的沉思: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演进的终极意义。
随着1944年初的湘桂大撤退,大批文化人撤离桂林,继之而来的“焦土抗战”与日军的洗劫,使桂林成为废墟,桂林文化城的繁荣景象也随之而去,有人用“文化沙漠”来形容劫后的桂林。那么,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究竟给桂林留下了什么?换言之,桂林抗日文化给桂林文化造成的后继影响是什么?我认为,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、丰富的文化遗存、可资借鉴的经验之 外,最重要的是,桂林文化从此由内向型旧传统文化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文化,尽管时间不长,但已将桂林人的文化意识带人了一个全新的时期,这就是桂林抗战文化赋予桂林文化的终极意义,它深深地影响着桂林的文化气质,使得桂林最终能够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。
三、温故知新: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演进给我们的启示
当今,中国又面临着一次社会转型。在世纪之交,桂林文化 如何完成新一轮转型,走向新的高峰,这一历史命题已摆在我们面前。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。今天的桂林,与古代的桂林、乃至抗战时期的桂林相比,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繁荣的旅 游业,使桂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。两江国际机场建成通 航、桂柳高速公路建成、桂林客运始发站动工,现代通讯条件的改善,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,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政治素质。文化素质、心理素质的空前提高,使桂林朝着现代化国际名城的征程迈进。桂林理所当然要把经济搞上去,使桂林人在物质上富裕起来,同时需要加快文化建设,使桂林人在精神上富裕起来。要发扬“甲大下”的桂林精神,建设甲天下的城市,这不仅能够提高桂林品位,更能给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强大的支持。如果说抗战这一历史性契机使桂林文化走向全国,影响国外,而改革开放及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,应该使桂林文化大步走向世界、影响全人类。
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。让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养分。
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演进给我们以两点重要启示:
其一,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文化飞跃发展的事实证明,只要具备一定条件,加快文化的发展速度是可能的。其关键在于是否有适 合文化发展的土壤和一定数量的文化人才。其二,桂林文化在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演进,是桂林文化演进方式的一项集中演练,惜助外力驱动是桂林文化发展的一个模式。它有其优点,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弱点,那就是缺乏文化上的自力更生、独立自主。这就 是在桂林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文化巨人、思想巨人的原因。
而同为岭南的广东,近现代史上的四位思想家竟有三位生产于斯,两相比较,引人深思。
桂林文化要走向世界,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文化上的自力更 生问题,这是一个千古难题,但险阻之后的高峰,风光无限。我们坚信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桂林文化一定会再创辉煌。
作者:桂林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凌世君
【书香如故】抗战文化数桂林
作者 : 来源 : 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 : 2011-03-08
©sanayard.com 文化记录册 2011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