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华南之巅猫儿山发源的漓江,一路蜿转南下,流经桂林、阳朔的典型岩溶、峰林地貌形成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后,经梧州融入西江,至珠江出海。宽阔的水域,黄金的水道,温暖的气候,曾造就过辉煌的航运业,欣欣向荣的城镇,无数的人们以此为生。贩运货物,打鱼养家。
随着更便捷的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,旅游业的兴旺发达,环境污染的加剧,鱼类的减少,船家昔日的辉煌,已成为明日的黄花。
这些漓江最后的船家,今天生活得怎么样,带着这个问题,我们从桂林至阳朔,沿着漓江,走访了他们。
渔舟唱晚的诗意,是渔民勤劳的汗水和辛酸的泪
在桂林龙船坪附近的漓江边,有一片宽阔的水域,漓江的支流——美丽的桃花江在此汇入漓江。优良的避风港口,游刃有余的宽广水道,临近市区的繁华之地,从古至今,都是船家常年驻足停泊之处。
这里现在仍然长期停泊着三四十条渔船,他们分别由桂林籍的船家,兴坪、平乐籍的船家和江边安新洲以前的菜农三个群落组成。
桂林的船家停靠在临近南溪山附近的水域,他们现在只有四五家了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、七十年代初,他们曾经响应陆上定居号召,成立漓江公社,上岸定居已三十年了。以拉板车,挖沙子等为生,已习惯陆上的生活。
2000年,桂林经过百年不遇的洪水洗礼后,开始大力整修沿江防洪堤坝。这些上岸船家的住房,因在拆迁之列,而被迫搬家。
一些家庭人口多、负担重,生活较贫困的船家,因补偿的拆迁费买的房子不够住,而又重新回到了船上,重操旧业,过起了逢河打鱼,逢水弯船的昨日生活。
黄初付、黄秋妹老人也非常烦恼,五个孩子,工作也不稳定,下岗的下岗,找工作的也很困难,自己又上了年纪,随着漓江鱼类越来越少(以前的100 多种鱼类,到现在的十几种),打鱼更困难了。长期的船上生活,落下了一身的风湿病。看着身边城市里的退休老人都有退休金在安度晚年。不知自己今后怎么办?
那些大多数从兴坪来的船家,在这里生活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了。他们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,熟悉了这里的环境,年年都办着暂住证。有些人家还是祖孙三代同船。
兴坪船家有的上岸打工,有的捕鱼为生,有的为航运公司开游船。他们是最为吃苦耐劳的群体,停泊的水域也最差。常常在工厂、居民区的排污口边。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差,长年使用这些污水,很多的老人都患有白内障、腰酸背痛、耳聋等疾病,又无钱治疗。他们告诉我,打鱼人的生活是一天管一天的,吃了上顿,不知下顿在哪里,而且上无片瓦,下无寸土。
安新洲菜农组成的船家,那是快乐而没有生存压力的群体。他们以前是菜农,在岸上有住房,有些人把住房出租了,买条船在漓江上居住,说江上的空气好、安静。平时用渔网围着,养些鸭子,在肥沃的洲子上种些蔬菜,过着悠闲的生活。有些年轻人,干脆在四面环水的小洲子上开茶庄,挣钱、混饭吃。
“福被千家古镇日新月异,利兴万代漓江水秀山明”的阳朔福利镇,像漓江边的大圩、杨堤、兴坪一样,是一个有着水乡特色的风景名胜区,镇南的大光码头对岸,至今仍是船家摇船摆渡,打鱼谋生的停泊之地,长年居住在此的水上人家有11户之多。
杨堤船家,怎样分享漓江旅游这块美味的蛋糕
在漓江旅游刚刚兴起不久,一些头脑灵活、聪明的船家,就利用闲暇时间,主动向过往游人兜揽游江生意,欢迎游客乘坐自己的渔船游览漓江。他们低廉的收费,热情的服务,富有南国特色的渔船——竹排、渔艇、圩船和鱼鹰,让爱玩的自助旅游者和学生们大为欣赏。
杨堤优良的深水码头,处于漓江风光精华地,位置得天独厚,历来都是船家运输、停泊、打鱼的好地方,一些船家从祖辈起就在岸上建有住房,他们的生活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地方的船家。
近年,蓬勃兴起的漓江徒步游,是从杨堤至兴坪徒步游览漓江精华,全程20公里,行程4—5个小时,沿途须经过3个横水渡,6个自然村,沿途景点有浪石风光、下龙风光、九马画山和黄布倒影等。
徒步游,曾让杨堤的船家短暂地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。然而,由于在市场利润的分配上没有达成共识,终于形成互不妥协的矛盾,造成极其混乱的旅游秩序,从而最终被迫取消。
船家莫得贵是一位46岁的中年汉子,他的前妻病逝了,留下两个女儿。现在的妻子带着一个男孩嫁过来,组成一家五口人的家庭。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,出外打工看世界去了。平常日子里他打鱼归来,妻子去镇上卖鱼,或修补渔网。儿子因幼时发高烧,落下了痴呆,做不了什么事。他的生活压力很大,对现在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意见也很大。
我问船家莫得贵,想上岸居住吗?他说,当然想呢!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人之常情。住在船上,连腰都直不起,冬天寒风阵阵吹,夏天闷热潮湿,蚊虫也特多,特别是天将黑时,黑鸦鸦的一大片,随手抓一大把的。可是岸上没有我们渔民的土地,怎么盖房子?1977年,随着漓江旅游业的兴起,因渔民拉纤运货行船太落后,也搞过陆上定居。可是每家才30平方米的定居面积,135元/人的上岸费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我们渔民家庭人口多,不够住,只好又回到船上。
消失了的义渡,消失了的传统美德
漓江上的船家,除捕鱼运货为生外,还有另一个不可推卸的职责,就是在每一个行人众多的繁华码头,为来往行人摆渡。
在漓江上,有无数的码头实行义渡。义渡的兴起,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现今,桂林的古老渡口,木龙古渡旁的山体石壁上,仍清晰可见,刻着清朝同治六年六月十一日示的设立义渡,普济行人的石刻,说明设立义渡的由来,和摆渡船家的生活用度由衙府开支的情况,及私渡客人收费用被点名批评的船家人员名单和惩治办法。
木龙古渡的义渡船家,都是由道德品质高尚,有公益心,令人敬服的人来担当。
在福利镇的大光码头,义渡实行到1980年才被取消。当时,是由对岸村里照顾家庭困难的村民来撑船,每个月村里每户人家出2斤大米给撑船人家,以供他的生活开支。
现在摆渡的是船家,每两户人家轮流开一天船,逢圩日过往人多时,六条船一起出动摆渡,当地人一般二角钱,对外地人不报价,随你给钱,或者要价一元。让外来人员总感到有一种被宰的感觉,心里不是滋味。
兴坪镇的义渡,实行到1995年。因船家违章超载,沉船出事,酿成悲剧后,由镇政府取消。义渡船家的日常生活开支,一直由镇政府支付。
走近这些漓江最后的船家,他们虽然生活得很艰辛,但是,笑容在他们沧桑的脸上总是荡漾着,那份浑然天成的豁达、超脱,让人深深地感动。打鱼玩耍,辞官不做。逢河打鱼,船上人占一半。他们这些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,让我读懂了他们。